最终,还是定下“百工教坊”的名字。

这里针对的对象,是广大平民百姓。

“百工”和“教坊”,都是百姓一听就懂的名字,挺好。

百工教坊办得火热,连刘芒都常来坐坐。

起初,刘芒来是为了捧场。但后来,刘芒却被这里吸引了。

刘芒不是要学百工之术,而是在视察旁听的过程中,在百工教坊活跃浓郁的气氛里,刘芒有所感悟!不仅是学识的增长,刘芒还领悟治国理政的道理!

尤其在贾思勰的农学课上,刘芒感受到从未见过的热烈气氛。

很多目不识丁、憨厚淳朴,甚至可以说木讷的农夫,听课之投入,让刘芒惊讶。

平时羞于开口的农夫们,在课堂上,还能主动提问。

他们提问的问题,除了与高产麦子、棉花等新作物的种植有关,诸如轮作、间作、田间灌溉沟渠的深浅、病虫害的预防等问题,农夫们还提出很多超出贾思勰知识范围的问题。

比如,有种田的大户,关心州郡规划的水利工程,关心近几年预计的旱涝情况。

有些问题,贾思勰无法解答,农夫们还主动跑到郭守敬、郦道元的课堂上咨询、请教。

而最让刘芒感到惊讶的,有一个几乎从不发问,一说话,脸就胀得通红的农夫,竟然询问贾思勰,洛阳什么时候和寿春开战!

也有人关心周围地区的农耕情况,询问朝廷会不会像去年一样,向兖州等受灾地区,提供赈济!

这些农夫,为何关心这些军国大事?

刘芒找了机会,召集了一群农夫座谈。

当朝太尉召开座谈会,有水果,有点心!农夫们受宠若惊。

淳朴的农夫们,哪见过这场面,或是紧张,或是激动,很多人话都说不利索了。

在刘芒循循善诱下,农夫们终于说出各自的关心和忧虑。

那个关心洛阳与寿春开战的农夫,是河内农户。辛勤劳作,家中攒了不少土地,也算是当地小有名气的地主。

农人靠土地吃饭,自然希望,种植收益最大的作物。

那农人不善言语,但在务农方面,却有天赋。他见很多人都准备种植贾思勰的高产麦子,担心日后粮价下跌,便琢磨着种植棉花。

但是,棉花和棉布,是新鲜东西,不知能否卖出好价钱。

向乡里有见识的人求教,如果有战事,军队对布匹的需求,一定会大量增加,就能卖出好价钱。

因此,这农夫才关心洛阳与寿春的战事。

而关心朝廷赈灾之事的农夫,也是关心粮价,权衡耕种什么。

农民提出的问题,刘芒尽量详细解答。但像与寿春开战一事,是国家大事,是军事机密,自然不能透露。

……

通过在百工教坊的学习、交流,刘芒弄懂了一件事。

以前,读书时,常见一些军政大能的历史名人,躬耕于某处。

这些人中,有些人成名前,家境贫寒,种地是为了生存。而有些人,出身世家大户,他们跑去乡间种地,是为那般?

刘芒曾经觉得,世家子弟,跑去乡里种地,纯粹是嘚瑟!

现在,刘芒终于明白了!

耕读于野,不仅是谋生的手段,还能了解农业。

在农耕时代,农业是本。治国、战争,都和农耕粮食产量息息相关。

只有透彻了解农业,才能制定切实可行的治国政策,才能预判未来战争时,后援补给能否支撑大规模战争。

而更重要的,深入田间、接触农民,才能了解农民。